公告栏

《石油学报》线上学术讲座第四期




报告人简介


赵金洲 教授

报告题目:中国深层—超深层页岩气压裂:问题、挑战与发展方向

报告时间:9:00-9:40

赵金洲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石油学会会士,《石油学报》编委会副主任,现任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,兼任碳中和天府永兴实验室联席执行主任、工信部/教育部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院长、教育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、科技部/教育部深层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、教育部天然气开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、教育部科技委委员、教育部教指委委员、中国石油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。

长期从事油气开采理论和技术研究,是我国著名压裂酸化专家,我国压裂酸化理论和技术体系的主要创建者之一,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(四川省最高科技奖)获得者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、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。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、孙越崎能源大奖、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,领衔的压裂酸化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,领衔的油气开发团队入选首批“天府青城计划”创新团队。中国科协能源安全与低碳战略决策咨询专家团队首席专家。


朱光有 教授

报告题目:非常规同位素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与油气地球化学新进展

报告时间:9:40-10:20

朱光有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《石油学报》编委,现任长江大学能源学部主任、地球科学学院院长。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入才、中国发明协会会士、中国地质学会会士、中国石油集团劳模和工匠入才创新工作室;荣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、光华工程科技奖、中国青年科技奖、侯德封奖、金锤奖、孙越崎奖等;被授予当代发明家、中国石油集团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。连续入选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、2022年度科技人物“影响力科学家“称号、GSE杰出科学家奖等。

在ESR、AAPG、OG、CG、GSA Bulletin、3P、EPC、Fuel、Science Advances、Geology等发表论文380余篇(第一作者180篇),SCI收录170篇(第一作者100篇);被引用18000余次。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、中国专利银奖、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、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、中国石油集团技术发明一等奖、科技进步特等和一等奖4项。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、美国等国发明专利78件。制订国标、行标和团标12件。

朱光有教授担任《Organic Geochemistry》副主编、《天然气地球科学》副主编;《Petroleum Research》《Natural Gas Geoscience》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》《天然气地球科学》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》《石油知识》《地球科学》(中英文版)等刊物编委。兼任中国石油学会智库专家、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;中国地质学会理事、油气地球化学与成藏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、非常规专委会副秘书长;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委会副主任;中国发明协会理事,北京发明协会理事,北京碳中和学会理事等。


唐勇 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

报告题目: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咸化湖相页岩油气富集条件与勘探方向

报告时间:10:20-11:00

唐勇,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首席专家、怀柔实验室新疆研究院资深专家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《石油学报》编委。从事盆地地质综合研究及风险勘探实践30余年,开创了盆地油气并举、常非并重与东西并进的良性循环新局面,引领了准噶尔盆地勘探方向。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“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体系”,是全球最大整装砾岩油田——玛湖油田的主要发现者之一;首次将页岩油理念在准噶尔盆地实践,创立了陆相咸化湖盆混积型页岩油富集理论,指导发现了吉木萨尔十亿吨级大油田,创建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;首次从源储耦合、有序聚集的全油气系统视角,重新构建涵盖常规、非常规资源有序分布新模式,指导了准噶尔盆地西部坳陷二叠系风城组非常规整体突破。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(排名第2),获得新疆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6项、中国地质学会年度“十大找矿成果”3项,是克拉玛依市首届石油石化行业“领军人才”。出版专著6部,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。


桑树勋  教授

报告题目:岩石力学地层新方法在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“甜点”预测中的应用

报告时间:11:00-11:40

桑树勋,中国矿业大学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碳中和研究院院长,江苏省煤基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、主任,校交叉学科分学术委员会主任。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、中国煤炭学会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、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碳中和与资源综合利用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国家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岩分会副主任、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CCUS专委会主任委员等。主要从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、地球能源与环境领域研究。主持科研项目100余项,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碳中和专项项目1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、教育部重大科学技术项目1项等国家级重要项目10余项。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和行业科技奖励10项。授权中国、美国、澳大利亚发明专利40余项,出版学术专著12部,发表学术论文355篇。

主要成果致力于碳中和地质技术、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等的研究,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,探索形成了二氧化碳地质存储与煤层气强化开发(CO2-ECBM)有效性评价理论方法及其工程应用技术,创新发展了煤基CCUS全流程技术与集群部署技术,研发形成了煤层气井提产增效地质理论与地质适配性工程技术,建立了煤系叠合型气藏成藏与煤系气开发地质模式,开拓了构造煤原位煤层气高效开发新领域,积极探索发展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储层改造新技术。在CO2地质封存与地质利用、煤层气\煤系气开发地质与工程等方面,获得50余项发明专利,取得显著创新性成果,为我国CO2地质封存评价与示范工程、煤层气\煤系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。


主持人


汪建国  《石油研究(英文)》执行主编

《石油研究(英文)》创刊于2016年9月,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、中国石油学会与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,为开放获取型(OA)国际期刊,目前免收作者稿件处理费(APC),已被ESCI、Ei Compendex、Scopus、DOAJ等权威数据库收录。期刊主编由我国著名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教授担任。期刊重点报道非常规油气、提高采收率、人工智能应用、材料科学和大数据应用、安全和环保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、新能源科学和工程交叉学科等理论与技术进展,通过加强本领域内国际间的交流合作,服务我国能源安全及石油科学技术发展。

作为中国石油学会唯一一本英文国际期刊,办刊过程中,中国石油学会高度重视,投入大量物力、财力,坚持专业办刊、规范办刊、特色办刊,助力期刊快速发展。不断提升期刊国际化程度,通过利用Elsevier的EM投审稿系统,走出了“作者国际化、审稿国际化、服务国际化”办刊之路。持续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,Scopus数据库中2023年度CiteScore为7.1,这一得分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中Geology分类中(共321种)排名第31位,位于Q1区前10%行列。着力提高期刊国际传播力,利用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台实行全文在线开放获取传播,文章下载量连年上升。大力提升服务作者能力,借助Clarivate邮件推送服务,将期刊文章有效推送到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目标用户,扩大作者文章影响力。

投稿网址:https://www.editorialmanager.com/ptlrs/default2.aspx

浏览网址: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journal/petroleum-research

电子邮件:petroleum-research@hotmail.com

电    话:010-62067139


用户登录

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

访问总数:

今日访问:

当前在线:

请使用Edge、Firefox、Chrome 浏览器登录系统。如果使用其他浏览器,请查看使用帮助